|
 |
|
 |
傳染病防控
|
您現(xiàn)在所在位置:首頁 >
傳染病防控 |
|
埃博拉出血熱 |
發(fā)布時間:【2015-04-15】 閱讀:7939 次
|
埃博拉出血熱(EbolaHemorrhagicFever,,EHF)是由埃博拉病毒(Ebolavirus)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,。人主要通過接觸病人或感染動物的體液、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,臨床表現(xiàn)主要為突起發(fā)熱,、出血和多臟器損害。埃博拉出血熱病死率高,,可達50%-90%,。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主要在烏干達,、剛果,、加蓬、蘇丹,、科特迪瓦,、南非、幾內亞,、利比里亞,、塞拉利昂等非洲國家流行。 一,、病原學 埃博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(Filiviridae),,為不分節(jié)段的單股負鏈RNA病毒。病毒呈長絲狀體,,可呈桿狀,、絲狀、“L”形等多種形態(tài),。毒粒長度平均1000nm,,直徑約100nm。病毒有脂質包膜,,包膜上有呈刷狀排列的突起,,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組成。埃博拉病毒基因組是不分節(jié)段的負鏈RNA,,大小為18.9kb,,編碼7個結構蛋白和1個非結構蛋白,。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、猴,、豚鼠等哺乳類動物細胞中增殖,,對Vero和Hela等細胞敏感。 埃博拉病毒可分為扎伊爾型,、蘇丹型,、本迪布焦型、塔伊森林型和萊斯頓型,。除萊斯頓型對人不致病外,,其余四種亞型感染后均可導致人發(fā)病。不同亞型病毒基因組核苷酸構成差異較大,,但同一亞型的病毒基因組相對穩(wěn)定,。 埃博拉病毒對熱有中度抵抗力,在室溫及4℃存放1個月后,,感染性無明顯變化,。60℃滅活病毒需要1小時。該病毒對紫外線,、γ射線,、甲醛、次氯酸,、酚類等消毒劑和脂溶劑敏感,。 二、流行病學特征 1.傳染源和宿主動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為本病傳染源,。 目前認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為狐蝠科的果蝠,,尤其是錘頭果蝠、富氏前肩頭果蝠和小領果蝠,,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環(huán)方式尚不清楚,。 2.傳播途徑 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�,?梢酝ㄟ^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、分泌物,、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,。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維持很高的病毒含量,醫(yī)護人員在治療,、護理病人,、或處理病人尸體過程中,如果沒有嚴格的防護措施,,容易受到感染,。醫(yī)院內傳播是導致埃博拉出血熱暴發(fā)流行的重要因素,。 據(jù)文獻報道,埃博拉出血熱患者的精液中可分離到病毒,,故存在性傳播的可能性,。有動物實驗表明,埃博拉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,。雖然尚未證實有通過性傳播和空氣傳播的病例發(fā)生,,但應予以警惕,做好防護,。 3.人群易感性和發(fā)病季節(jié) 人類對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,。發(fā)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,這和暴露或接觸機會多有關,。尚無資料表明不同性別間存在發(fā)病差異,。 目前尚未發(fā)現(xiàn)埃博拉出血熱發(fā)病有明顯的季節(jié)性。 三,、臨床表現(xiàn) 本病潛伏期為2-21天,,一般為5-12天。尚未發(fā)現(xiàn)潛伏期有傳染性,。 患者急性起病,,高熱、畏寒,、極度乏力,、頭痛、肌痛,、咽痛,、結膜充血及相對緩脈。隨后可出現(xiàn)惡心,、嘔吐,、腹痛、腹瀉,、粘液便或血便,、皮疹等表現(xiàn)。 重癥患者可出現(xiàn)神志改變,,如嗜睡,、譫妄等癥狀。并可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現(xiàn),,包括鼻,、口腔、結膜,、胃腸道,、陰道,、皮膚出血或咯血、血尿等,,可出現(xiàn)低血壓,、休克等�,?刹l(fā)心肌炎,、肺炎和其它多臟器受損。 四,、病理特點 主要病理改變是皮膚,、粘膜、臟器的出血,,多器官可以見到灶性壞死,。肝細胞點、灶樣壞死是本病的典型特點,,可見小包含體和凋亡小體,。 |
|
|
|
|
 |
|